默认
回复 0

221

主题

24

回帖

2300

积分

管理员

管理员

Rank: 10Rank: 10Rank: 10

积分
2300
从公子哥到高僧,绚烂至极的平淡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9-3-27 21:20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林语堂:“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,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,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。” “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,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,跳到红尘之外去了。”
张爱玲:“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,我从来不是的,至少,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,我是如此的谦卑。”
这是林语堂和张爱玲对弘一法师的评价,他们也属于殿堂级的人物,处在同一个时代,处在同一个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往往夹杂自己的个人情感,但对弘一法师的评价却是如此一致,心生崇敬之意。
与他的几次神交
《送别》   李叔同
长亭外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
最初接触到他,是因为初中时老师教的这首曲子,当时只是觉得音乐悠扬、意境优美,甚至带着些许的绵长。如今这首曲子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,在各大唱歌比赛、电影片段里依旧可以找到它的影子,仿佛只要歌声响起,就回到了民国亦或者学生时代。
后来在交大看到了叔同路,了解了他和交大的渊源,曾是蔡元培的学生,和黄炎培、邵力子是同窗好友。
再后来,看到《一轮明月》就是讲述他的故事,由濮存昕扮演,入木三分。感叹于他的经历,敢于放下一切,活的真切,同时活的用心,他把自己接触到每一件事都做到了极致,又在人生极其绚烂的时刻,让自己走入平淡,进入佛门。在人们扼腕叹息他的抉择的时候,他成了得道高僧,成了近代最有名的僧人,被尊称为十一世祖,人称弘一法师。
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,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,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,他最早将西方油画、钢琴、话剧等引入国内,且以擅书法、工诗词、通丹青、达音律、精金石、善演艺而驰名于世,几乎全是高高在上,人们只能敬仰。
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,总是心中忐忑,内心对其万分膜拜和敬仰,担心挂一漏万;又感觉无法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法师, 法师虽了却尘缘,但不持宗,不慕名利,权贵索要字画不能,平头百姓却往往得尝。法师是将自己时而行走天地间,时而坐在树下的布道者,就像那年菩提树下的释迦摩尼。
他像一轮明月高悬,必将照耀千年,虽然只有百年的历史,但是他的思想、他的人格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精神的凝固。如果真有人可以走进殿堂让人膜拜,我想弘一法师应该算是其中之一。


弘一法师

青春年岁的成熟
他祖籍浙江湖州,长在天津,家境殷实,津门巨富。 从小有良好的家教,年少时习得古文,学养深厚。
从小受佛教熏染,对佛感兴趣。据说,他降生之日,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,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。后来,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,终生不离。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,他的大娘(李世珍的大姨太)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,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《大悲咒》《往生咒》。他的长嫂信佛,曾教他背诵佛经。叔同小时候,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,“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,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”。这样的家庭熏陶影响了他一生。
人生犹似西山日,富贵终如草上霜,在了悟这句话的意思后,仿佛人生找到了某种寄托,他开始有了思想,不再热衷于那些一本正经的经世之学。反而是母亲经常喜欢看戏,让他迷上了戏剧这门“卑贱的学问”,那个年月伶人地位卑贱,除非成名成腕,当然依然会被冠以“戏子”的名号。
在戏园子里,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伶人杨翠喜,他钟情于她,每天晚上都去“天仙园”为她捧场,散场后,提着灯笼陪她回家。他还指导杨翠喜的唱腔和身段,使杨翠喜的艺术修为大大提高。可惜,这个女子被庆亲王奕劻和他的儿子载振看中,被后来被天津的地方官员段芝贵重金赎身送至庆亲王府,几经周折,又嫁作商人妇。李叔同一片痴情,化作闲愁万种。
李叔同得知自己倾心的女子被当作礼物送入了豪门,伤心欲绝,终日以泪洗面。李叔同的母亲和大哥看到李叔同因为失恋郁郁寡欢,非常焦急,赶快托人给他介绍了门亲事,就是门当户的茶商俞家。可是他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,对于贤惠温婉的俞氏毫无感觉。
母亲和大哥轮番上阵,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大哥甚至许诺,只要李叔同同意结婚,就可以从家族分得三十万大洋的财产,另立门户。自从李筱楼去世以后,李叔同母子俩的生活过得并不舒心,在讲究长幼尊卑的大家庭里总觉得压抑,作为五姨太的母亲早就想独立生活,作为孝子的李叔同也就答应了这门婚事。
当然,这样的亲事后来也变成了另一个女人在寂寞深闺中的血泪。
声名鹊起
在康梁变法如火如荼的年代,李叔同刻了一枚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。他因此也被疑似康党卷入漩涡,不得不远走他乡,到了上海。他家有钱庄在上海,可以任意支取,出手阔绰。
来上海后,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“城南草堂”,与袁希濂、许幻园、蔡小香、张小楼结金兰之谊,号称“天涯五友”,过起了文人雅士的生活,还与歌郎、名妓等往来频繁,寄情声色。那些年,八国联军进北京,自己科考落败,前途渺茫,不免追求声色刺激,所谓“奔走天涯无一事。何如声色将情寄,休怒骂,且游戏”。
他还经常在上海粉墨登场,参加演出京剧《八蜡庙》《白水滩》《黄天霸》等,在圈内小有名气。
他对好友情深意切,重情重义。有年冬天,大雪纷飞,当时旧上海一片凄凉;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,说:“叔同兄,我家破产了,咱们后会有期。”说完,挥泪而别,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。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,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,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,仿佛也没听见。随后,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,把门一关,让叶子小姐弹琴,他便含泪写下: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……问君此去几时来,来时莫徘徊”的传世佳作。这篇文字从此广为传唱,经久不衰。
而后,他入南洋公学(现上海交大、西安交大、台湾交大前身),学习经济,师从蔡元培,和其一起学习的还有黄炎培、邵力子、谢无量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。由于不满学校的对教学和言论的控制,蔡元培辞职,学生也一起随同。李叔同后和举办补习班、演讲会,宣传各种进步思想。


李叔同自画像

他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“上海书画公会”,如果说家里有学习戏剧、钢琴音乐的启蒙,那么这个开始那该是书画艺术的开始了。后东渡日本留学,学习油画,在东京的街头,遇到一女子春山淑子,说明自己的来意,欲寻求一裸体模特,女子答应了,一来二去,两人产生情愫,虽然女方家庭接力反对,她还是成为李叔同的第二个妻子。
在日本,成立了话剧社团“春柳社”,出演《茶花女》中的茶花女,还有改编自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的《黑奴吁天录》、《新蝶梦》等,成为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


1907年《茶花女》在东京首演后,李叔同(左)与友人合影。


回国后,先后在天津、上海、杭州、南京等地任教,担任音乐和美术老师,培养出丰子恺、潘天寿、刘质平、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、音乐家。在此期间,加入了西泠印社,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,在金石、书法等方面造诣深厚 。


弘一法师篆刻作品

有人说,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,清凉超尘,精严净妙,闲雅冲逸、富有乐感,朴拙中见风骨,以无态备万态,将儒家的谦恭、道家的自然、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,闻字犹闻佛法,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,得者珍如拱壁,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。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,华夏之光。

皈依佛门

不知是前尘感召,还是后事修为。李叔同于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以断食修身养心之法,遂生入山断食之念,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,有《断食日志》详记。入山前,作词曰:“一花一叶,孤芳致洁。昏波不染,成就慧业。”返校后,开始素食。时,受马一浮之熏陶,对佛教渐有所悟 。两年后,他在虎跑寺拜了悟和尚剃度为僧,并为其在家弟子,取名演音,号弘一 ,从此了却尘缘。



剃度后的弘一法师

剃度后,虎跑定慧寺来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年轻女子,她就是李叔同第二任妻子春山淑子,刚从上海赶到杭州,来找几天前在这里剃度出家的李叔同。负责迎客的僧人立即将消息告诉了弘一,他听罢消息轻叹一声,闭上眼睛摇了摇头。
迎客僧人将弘一的反应告诉春山淑子,淑子的眼圈顿时红了,恳请迎客僧人转告李叔同,只求见上一面,立即离去,绝不纠缠。迎客僧人只好又将情形告知弘一。弘一沉吟片刻,缓缓地起身走出僧房,来到前堂。看到亭亭玉立的淑子,他脸上的肌肉微微抖动了一下,但立刻又恢复了平静,几乎面无表情地望着眼前这位美丽绝伦的女子。淑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这位僧人,刚刚轻声吐出“叔同”二字,就已经泪流满面,泣不成声了。
许久,弘一拿起桌上的一把剪刀,撩起颏下的一缕胡须,轻轻地剪下,小心翼翼地放在淑子的手里。淑子低下头去,摩挲了几下手心里的胡须,紧紧地攥起手掌,再一次用泪光盈盈的双眼凝视着弘一。弘一双手合掌,微微颔首,随后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,只留下淑子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原地,一动不动,许久许久……彼此已无法走近,咫尺却天涯。




弘一法师书法

归国之后的两人,多数时间分居两地,如今天更是天各一方,悲伤顿时汇流成河,自不可言说。春山淑子心如刀割,从定慧寺离开后,一去而不知所踪,只留下传颂多年的悲歌。
后来俞氏也来找过,希望他会回心转意,只是李叔同心里早已决绝,一心向佛。 无心眷顾尘世女子,再无意贪恋红尘,将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了青灯古佛。
得道高僧 念佛不忘救国

弘一法师是个对任何事情,除非不做,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。弘一法师为弘扬律宗,曾立下四誓:一、放下万缘,一心系佛,宁堕地狱,不作寺院主持;二、戒除一切虚文缛节,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,令法音宣流,不开大法,不作法师;三、拒绝一切名利的供养与沽求,度行云流水生涯,粗茶淡饭,一衣一袖,鞠躬尽瘁,誓成佛道;四、为僧界现状,誓志创立风范,令人恭敬三宝,老实念佛,精严戒律,以戒为师。




弘一法师书法
弘一法师被邀请赴各地讲经。但提出三约:一不迎,二不送,三不请斋。
从此他精修戒律,著书说法,实践躬行,悲天悯人。 经过二十多年精诚庄严的自律苦修,弘一法师使传统断绝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,佛门称弘一为“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”。
以出世精神做如入世事业
美学家朱光潜曾说,李叔同是“以出世的精神做着人世的事业”。
在国家水深火热,灾难深重的年代,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放弃救国的愿望,反而愈发强烈。1941 年,战败论肆虐、投降情绪弥漫,弘一法师写下一幅横卷:“念佛不忘救国,救国必须念佛”,其跋语写道:“佛者,觉也。觉了真理,乃能誓舍身命,牺牲一切,勇猛精进,救护国家。是故救国必须念佛。”弘一法师皈依佛门之后,依然广结善缘,开导众生,以唤起、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为己任。当时许多文化名人都颇为欣慕大师,欲与之结“方外之友”。
法师垂危时,曾作二偈给夏丏尊等旧友:“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。执象而求,咫尺千里。问余何适,廓尔亡言。华枝春满,天心月圆。”

1942年,63岁的弘一法师在开元寺留下“悲欣交集”4个字后,安详西逝,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,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


弘一法师圆寂

一代大师远去,连同他渊博的知识,惊人的才华,不凡的经历……像流星划过太空。然,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,是不断自我超越、自我升华的一生。即使皈依佛门,也并非遁入空门,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,就万民于水火的大丈夫之事。在法师的尘缘之中,看到了一丝一毫不肯苟且的做人态度,“救护国家”的火热心肠,对生命无限热爱与悲悯情怀。

作者:子非鱼1843


来源:简书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。




座右铭:财上平如水,人中直似衡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