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据说在佛教之中,小乘佛教主要有两大派系:一为上座系,一为大众系。
其中,上座系又分为:铁子部、法上部、贤胄部、说一切有部、雪山部、正量部、法藏部、饮光部、经量部、密林山部、化地部。
大众系分为:多闻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、说假部、制多山部、一说部、出世部、鸡胤部。
根本分裂后,佛教分为了上座部和大众部。
其中,上座部以佛教诸长老为代表,提倡严格遵守传统,不久之后,上座部又分为十一个派别,分别是铁子部、法上部、贤部、说一切有部、雪山部、正量部、法部、饮光部、经量部、密林山部、化地那。在这些派别中,可以分为说一切有部、正量部、上座部等三部,此后,一切有部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占有优势,上座部的概念也逐渐模棚,一般将化地、法藏一系作为上座的代表。
此外,根据佛教经典,上座部中还有雪山部的存在,后混同于多闻部就现在而言,所谓的上座部是指流行于锡兰、缅甸、泰国、東埔塞等南方地区的南方佛教,因为此系佛教流行巴利语佛典,所以又被称为“巴利语教”。
大众部是在佛教第二次结集后,以革新派比丘为主组成的佛教教系。因为此系行者众多,所以称为“大众部”。
在佛教教义方面,大众部则认为自性本净,只是被客尘所污,阿罗汉与佛菩萨尚有差距,这些理论也是大乘佛法的先驱。与传统的上座部相比,大众部也较为积极和前进。
关于大众部的具体派别,主要有多闻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、说假部、制多山部、一说部、出世部、鸡胤部九个派系。
在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史上,主要经历了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个发展时期。
公元2-3世纪,中观派在印度兴起因为此派将佛教“空”的观念以中道加以解释,所以被称为中观派。
公元4-5世纪,瑜伽行派因中观思想制激而产生。此派吸收了中观派和小乘教一切有部的部分思想,主张通过修习瑜来培养正智,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瑜但理论。
除了在印度外,大乘佛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,还吸收了各国的传统文化并加以改造,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各大宗派,如法相宗、华严宗、净土宗、三论宗、神宗等,这也代表了大乘思想向中国和日本等地传播和演化的结果。
|
|